產品設計是從制訂出新產品設計任務書起到設計出產品樣品為止的一系列技術工作。其工作內容是制訂產品設計任務書及實施設計任務書中的項目要求(包括產品的性能、結構、規(guī)格、型式、材質、內在和外觀質量、壽命、可靠性、使用條件、應達到的技術經濟指標等)。產品設計應該做到: (1) 設計的產品應是先進的、高質量的,能滿足用戶使用需求。(2) 使產品的制造者和使用者都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3) 從實際出發(fā),充分注意資源條件及生產、生活水平,作最適宜的設計。(4) 注意提高產品的系列化、通用化、標準化水平。其主要種類有:新產品自行設計;外來樣品實物測繪仿制;外來圖紙設計;老產品的改進設計。
如果我看到一款產品采用了市場上沒有通行的交互模式,那么我基本上可以判斷,要么屬于藝術類的展示產品設計,比如:很多國外的展示設計案例。要么就是外行人的作品,比如:很多缺乏產品經理且初次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研發(fā)。 前一種拒絕屬于對設計藝術的探求,以設計展示為目的。后一種拒絕則是對市場的藐視,處于一種對自我創(chuàng)造力的浪漫主義幻想。(事實上很多公司團隊的項目只是他們心中的幻想,既沒有市場調研,也沒有數(shù)據(jù)支持)。
如今的產品設計的問題在于,產品經理什么都要放,所謂功能設計不過是各個不同功能的大雜燴,如果競品擁有了某個功能,那么我們也要添加上去。于是加來加去,信息越來越多,越來越繁雜,到處都是贈送、折扣、促銷、首沖 ……無論什么產品題材,只要涉及了消費,都有這部分內容。這說明絕大多數(shù)產品的市場人群處在社會的中下層(無論它們打著多么高端的市場營銷口號),而真正的上層消費并不過于依靠這種消費方式。
所謂的同類比較就是發(fā)現(xiàn)比較對象的差異性, 也就是說將同類異化的過程, 如果這種異化超出原有的范圍, 就形成了 異類。 反之異類比較實際上是同化的過程, 即尋找共同點, 如果這種過程進入某個范圍, 自 然異類就會被轉化成同類。 因此, 比較是同化與異化共存的過程, 如果主觀在比較之前, 先判定是同類比較, 自 然比較更多的是異化的過程, 如果主觀在比較之前, 先判定是異類比較, 自 然比較更多的是同化的過程。 前者比較的結果是發(fā)現(xiàn)差異性, 后者則尋找共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