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享會上,劉開先生首先由意大利的整體社會風貌談起,與我們一起聊聊對歐洲文化、文明的理解與感悟。
意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它的文化藝術遺產是國家的瑰寶,也是發展旅游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今,在意大利到處都可見到精心保存下來的古羅馬時代的宏偉建筑和文藝復興時代的繪畫、雕刻、古跡和文物。
現代社會技術競爭很激烈,誰具有新技術,誰就能在競爭中占領優勢、但技術的開發格外艱難,代價和費用極其昂貴。相比之下。利用現有技術,憑借工業設計,則可用較低的費用增進產品的功能與質地。使其更便于使用、增添排場,于是強化競爭能力,加強企業的經濟效益。我們可以想像,把電視機的顯示模式變成液晶式的,這是—大技術加強,但又是何等的艱難。但在結構、造型、整體性與環境的色彩協調,為不同人群需要而實行的產品設計則相對可及、便利,這往往也是海外市場商品競爭的中心。
借著制造業中心形成的東風,正好實現工業設計重心從教育界到產業界的轉移。隨著制造業的發展,這種轉移是必然要發生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在日本,大企業工業設計部門的工業設計師具有的實踐水平;其次是自由設計師(即工業設計公司內的設計師和個人設計師);高校只是提供工業設計師苗子。我們要為這種轉移作好充分地準備,對工業設計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也要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分析。
大陸工業設計分成三個發展階段,完全是為了闡述的方便。現實中的工業設計產業發展路徑要復雜得多,各階段之間也非常模糊。即使在當今OEM模式占主要地位的情形下,營銷型工業設計也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只是沒有生產型工業設計普及罷了。當然,即使到了營銷型設計時代,也需要大量懂生產、造形能力強的所謂務實型工業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