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信用融資的一種,是生產、批發性企業常使用的融資方式。應付賬款是指企業購買貨物未付款而形成的對供貨方的欠賬,即賣方允許買方在購貨后的一定時間內支付貨款的一種商品交易形式。
在規范的商業信用行為中,債權人(供貨商)為了控制應付賬款期限和額度,往往向債務人(購貨商)提出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限和給買方的購貨折扣與折扣期,如“2/10,n/30”,表示客戶若在10天內付款,可享受2%的貨款折扣,若10天后付款,則不享受購貨折扣優惠,應付賬款的商業信用期限長不超過30天。
應付賬款融資的特點在于易于取得,無需辦理籌資手續和支付籌資費用,而且它在一些情況下是不承擔資金成本的。缺點在于期限較短,放棄現金折扣的機會成本很高。
銀行對一些經營狀況好、信用可靠的企業,授予一定時期內一定金額的信貸額度,企業在有效期與額度范圍內可以循環使用。綜合授信額度由企業一次性申報有關材料,銀行一次性審批。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營運情況分期用款,隨借隨還,企業借款十分方便,同時也節約了融資成本。銀行采用這種方式提供貸款,一般是對有工商登記、年檢合格、管理有方、信譽可靠、同銀行有較長期合作關系的企業。
是中小企業以原材料、半成品和產成品等存貨作為質押向金融機構融資的業務。
需要融資的企業(即借方),將其擁有的存貨做質物,向資金提供企業(即貸方)出質,同時將質物轉交給具有合法保管存貨資格的物流企業(中介方)進行保管,以獲得貸方貸款,是物流企業參與下的動產質押業務。有融資需求的中小企業,如果不動產缺乏往往難以獲得銀行的貸款。而在經濟發達國家,存貨質押融資業務已經開展得相當成熟。在美國等發達國家,70%的擔保來自于以應收賬款和存貨為主的動產擔保。存貨質押融資是利用企業與上下游真實的貿易行為中的動產為質押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一種相對新型的融資方式,區別于傳統的以不動產作為抵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的方式,指企業或個人以合法擁有的專利權、商標專用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經評估后作為質押物,向銀行申請融資。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在歐美發達國家已十分普遍,在我國則處于起步試點階段。主要面向中小企業,運用知識產權質押貼息、扶持中介服務等手段,降低企業運用知識產權融資的成本,在專業評估機構和銀行之間搭建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