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票前的準備工作
封存票箱與檢查
投票結束后,需當眾封存票箱,確保選票在計票前未被篡改或泄露。
檢查票箱密封情況,確認無誤后開啟票箱,清點選票總數(包括有效票和廢票)。
準備計票工具
所需物品:計算器、統計表、中性筆、紅色 / 藍色標記筆、膠水 / 訂書機(用于粘貼選票存根)、放大鏡(如有模糊選票需辨認)等。
提前培訓計票人員,明確計票規則、分工(如唱票、計票、監票)和紀律要求。
人員資質與職責分離
計票人員資格審查:
選拔政治中立、無利益關聯的人員(如公務員、公證員、第三方機構人員),通過背景調查和培訓考核,簽署保密協議。
實行回避制度,候選人近親屬、競選團隊成員不得參與計票。
崗位分工制衡:
設立唱票員、計票員、監票員三權分立崗位,三者分別由不同機構人員擔任(如行政部門、司法部門、社會組織代表),相互監督、互不兼任。
重大選舉可引入國際觀察員或獨立審計機構,全程見證計票過程。
數據記錄與公示的可追溯性
選票原始憑證留存:
每張選票編號與選民登記信息關聯(但需隱藏選民身份,保障隱私),廢票需單獨封存并由監票人簽字注明原因。
采用紙質選票為主、電子系統為輔的雙軌制,電子數據需與紙質記錄一一對應,防止單一系統故障或篡改風險。
計票結果多級公示:
現場公示:計票結束后立即公布各候選人得票數、有效票總數、廢票數量,由計票小組全體成員簽字確認。
官方渠道公示:通過政府網站、主流媒體等平臺發布詳細計票報告,包括分選區統計數據、得票率、當選人名單等,接受公眾查詢。
異議期制度:設定固定期限(如 5 個工作日),允許相關方對計票結果提出書面質疑,選舉委員會需在限期內公開復核過程和結論。
爭議處理的程序化
層級化裁決流程:
基層復核:由選區計票小組對爭議選票或數據初步核查,3 個工作日內出具書面說明。
上級仲裁:對基層結果不服的,可向縣級以上選舉委員會申請復核,由法律、統計等領域專家組成評審組,公開聽證后作出裁決。
司法終審:對行政裁決仍有異議的,可向法院提起訴訟,由司法機關依據證據作出終判決。
緊急處置預案:
若出現大規模計票錯誤、設備故障或舞弊證據,選舉委員會可依法暫停計票,啟動備用方案(如啟用紙質選票人工重計),并及時向公眾說明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