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可靠性
設備故障風險:如斷電、程序漏洞可能導致計票中斷或數據丟失(需配備備用電源和數據備份機制)。
兼容性問題:不同型號選票可能因尺寸、印刷差異導致識別錯誤。
性爭議
電子設備可能遭受網絡攻擊(如 2016 年美國大選中部分州計票系統被指控存在漏洞)。
缺乏物理選票留存時,難以進行結果復核(部分國家要求 “可審計性”,即必須保留紙質選票供查驗)。
先進圖像識別算法
機器學習訓練模型:基于歷史選票數據(含規范與不規范標記)訓練 AI 算法,識別 “未填滿方框”“跨邊界填涂”“鉛筆顏色不均” 等場景。例如,通過卷積神經網絡(CNN)判斷填涂區域的像素密度,區分 “有效填涂” 與 “無意劃痕”。
動態閾值調整:根據選票印刷對比度自動調節識別閾值。例如,對深色背景選票提高亮度檢測閾值,避免因印刷色差導致的誤識別(如藍色印章在淺色紙張上的陰影干擾)。
無效票智能標記:預設規則庫(如 “單題選擇>1 個選項”“標記超出指定區域”),系統自動將可疑選票標記為 “待審核” 并生成日志,人工僅需復核標記項,提升效率。
定期維護與校準
每日開機校準:使用標準色卡(如 IT8.7/2)校準攝像頭白平衡,用直尺模板檢測圖像畸變率(要求<0.5%)。
耗材更換周期:傳送帶皮帶每 50000 張選票更換一次,鏡頭每季度用無水酒精清潔,避免灰塵積累影響成像質量。
分級培訓體系
初級操作培訓:掌握設備開關機、選票裝載、基礎故障排除(如卡紙處理),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高級管理培訓:針對技術人員開展模板設置、算法參數調整等培訓,要求能根據實際選票特性優化識別規則(如針對 “少數民族文字選票” 調整字符庫)。

